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關于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若干政策舉措》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24年2月8日
關于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若干政策舉措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及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現提出以下政策舉措。
一、持續擴大有效益的投資
1.深入實施有效投資專項行動。圍繞科技強省、制造強省、農業強省、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點領域實施投資專項行動。開展先進制造業投資“領跑”計劃,實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發揮“投資安徽行”牽引作用,深化“雙招雙引”模式創新,完善投資“賽馬”激勵機制。聚焦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資金投向,分領域集中開展項目謀劃儲備。(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2.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全面落實“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38條”,執行好要素保障“3個70%”、招投標“六不準”等政策。常態化向民間資本推介重大項目。落實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全部以特許經營模式規范推進相關項目建設。建立省級重點民間投資項目庫,加強要素保障和融資支持。落實常態化民營企業家懇談交流制度。設立促進民間投資引導專項資金,對民間投資增速快、活力強、措施實的地方予以支持。(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民營辦)
3.強化要素配置保障。對省級以上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省重大產業項目,實現用地用林計劃指標應保盡保。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對新上年綜合能耗1萬噸標煤以上的高質量項目,省、市分級做好能耗保障。用足用好國家綠證抵扣能耗政策,鼓勵支持經營主體購買綠證,綠證對應電量不納入企業節能目標責任考核。(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完善房地產項目“白名單”融資對接機制,引導商業銀行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安徽監管局)積極推動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納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
二、更大力度激發有潛能的消費
4.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大宗消費。省財政支持各地圍繞智能家電(家居)、文旅、百貨、餐飲等領域發放消費券,鼓勵企業配套開展讓利促銷活動,引導激發有潛力的消費。(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游廳)延續實施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政策和居民換購住房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責任單位:省稅務局)加快推進充電站縣縣全覆蓋、充電樁鄉鄉全覆蓋。優化規范充換電基礎設施用電峰谷時段電價政策。(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鼓勵各市對購買非營運性質新能源汽車的個人,以及購買新能源重型卡車和駕駛培訓使用新能源汽車的企業或個人給予消費補貼,省財政根據各地實際發放金額按最高50%比例予以補助,每市年度省級單項最高補助1000萬元。(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允許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用于老舊小區改造和老舊住宅電梯更新改造,支持城鎮老舊小區居民提取本人住房公積金用于本人及配偶雙方父母的自住房加裝電梯等改造。(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鼓勵各地因地制宜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實施階段性購房補助,建立“人、房、地、錢”要素聯動新機制,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自然資源廳、人行安徽省分行)培育壯大商貿業經營主體,支持老字號企業創新發展,培育精品國潮國貨消費。(責任單位:省商務廳)
5.打造消費新載體新場景。開展皖美消費新場景評選活動,推介一批消費優質新場景,示范帶動全省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對新認定的“安徽特色商業街”給予最高30萬元的獎勵。推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對在各市確定的試點社區內新設直營連鎖店分別達到10家、5家及以上的便利店、超市(含生鮮超市)品牌連鎖企業,給予最高40萬元補助。(責任單位:省商務廳)大力培育汽車、自行車、馬拉松、電子競技等項目品牌賽事,打造“跟著賽事去旅行”精品項目。(責任單位:省體育局)
6.推動高品質旅游強省建設。省財政統籌安排1.8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責任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省發展改革委)組織萬場演藝進景區、進鄉村旅游重點村、進商文旅綜合體等“六進”活動。積極推動文化符號鮮明的“徽字號”文創產品發展,打造一批“徽字號”著名旅游景區、度假區。培育一批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和鄉村民宿,打造安徽旅游民宿品牌。對新獲評的全國甲級民宿、乙級民宿分別獎勵15萬元和10萬元,從新獲評安徽省金牌民宿中擇優選擇20家分別給予5萬元獎勵。開展鄉村旅游“風景道”“主題村”“后備箱工程基地”等專項行動,培育一批鄉村旅游集聚區。(責任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支持設立一批職工療休養基地,積極推進長三角地區職工療休養基地互認共享。(責任單位:省總工會)
三、推動外貿外資高質量發展
7.打好外貿組合拳。深入推進“徽動全球”出海行動,支持重點展會30個以上,組織不少于5000家次企業赴境外拓市場。對企業參加省統一組織的和上年度進出口6500萬美元以上重點企業自行參加境外展,按照參展國別或地區單個展位分別給予最高3萬元、4萬元、5萬元支持。對企業開展國際市場資信調查的給予資信調查費50%支持,單個企業最高10萬元。對中小外貿企業依托省信用融資擔保機構開展的單戶金額不超過500萬元的融資擔保業務,按照實際融資擔保額給予0.5%/年的擔保費支持。(責任單位:省商務廳)落實出口退稅限期辦結制度。(責任單位:省稅務局)
8.支持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對新獲批跨境電商綜試區給予300萬元的資金支持,對考核獲“成效明顯”檔次的給予100萬元資金支持。對新獲批省級跨境電商產業園的給予最高100萬元資金支持。對認定為當年度“跨境電子商務企業10強、50強”、“海外倉企業20強”的,給予相應資金支持。(責任單位:省商務廳)加強企業國際產品認證和標準化建設。(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拓寬跨境電商結算渠道,豐富外貿新業態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配套產品,降低經營主體業務辦理成本。(責任單位:人行安徽省分行)
9.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打造安徽特色外資招引品牌,持續舉辦“海客圓桌會”。創新利用外資渠道、平臺、模式,深化與國際投資機構、國際金融機構招商合作,支持企業境外融資、并購后返程投資,支持境內外資企業利潤再投資。對新設的外資新興產業項目、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等給予資金激勵。發揮省重大外商投資項目協調推進機制作用,建立省、市、縣負責同志與重點外資企業聯系機制。(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對符合我省產業發展重點方向,投資總額不低于1億美元的省、市重大項目,用能用地用林指標由省級統籌保障。(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
10.提高出入境和居留許可便利度。加快推動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在我省落地執行,并與滬蘇浙聯動實施。允許外資研發中心為應邀入境從事緊急商務、未持來華簽證的外籍人員,依法依規申請口岸簽證入境。允許外資研發中心以團隊為單位,憑工作許可和單位函件為團隊外籍成員依法依規申請有效期5年以內的工作類居留許可,為海外人才長期居留、永久居留提供便利。(責任單位:省公安廳)
四、深入推進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
11.深入開展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省財政統籌設立10億元科技創新攻堅專項資金,支持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省重大科技攻關專項,原則上每個項目省支持資金1000萬元左右,特別重大的項目,“一事一議”確定支持額度和方式。省重點研究與開發計劃專項,原則上每個項目省支持資金不低于100萬元。實施一批省重大基礎研究項目,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申報承擔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責任單位:省科技廳)
12.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牽頭承擔科技研發項目,產業類科研攻關項目來自企業技術需求數不低于80%,應用類項目原則上均由企業牽頭承擔。加大獨角獸企業培育力度,持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雙倍增”行動、規上重點制造業企業無研發活動無研發機構“兩清零”行動。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牽頭組建省產業創新研究院,組建期給予研發補助或科技項目支持。(責任單位:省科技廳)在國有企業經營業績考核時,對研發投入視同利潤予以加回,對承擔關鍵技術攻關任務以及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的研發投入,加回比例可提高到150%。(責任單位:省國資委)完善知識產權獎補政策,支持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
13.提升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質效。省財政統籌安排25億元,支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推進省重點實驗室重組升級,省統籌給予科技項目等支持。(責任單位:省科技廳)支持爭創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國家技術(產業、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對新獲批的國家級創新平臺,省統籌給予獎補資金、科技項目等支持。(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支持通過“科大硅谷”、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羚羊工業互聯網相互賦能,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互動機制。布局建設一批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培育爭創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14.深入實施人才興皖工程。常態化開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動,深入實施江淮戰略帥才計劃、江淮英才計劃和萬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動。下放企業人才評價自主權,開展“按薪定才”,將薪酬待遇等作為企業人才層次認定的主要依據。授權產業聯盟、龍頭和鏈主企業自主開展工程技術系列相應專業職稱評審和高層次人才認定。建立海外高層次人才來皖創新創業綠色通道。深入實施創業安徽行動,全年支持高層次創業團隊1000個左右、1萬名以上科研人員創業。推進創業擔保貸款線上辦理,按規定落實個人和企業創業貸款貼息。(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完善高校院所科研人員與企業“雙向交流”機制,遴選一批“產業教授”到本科高校和職業院校任職,從高校選派一批理工科教師到企業掛職。(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深化省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改革,擴大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范圍,推廣“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科大模式”。(責任單位:省科技廳)
15.強化科技創新要素支撐。全面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基礎研究投入稅收優惠等政策。(責任單位:省稅務局)支持存量工業用地轉型用于國家鼓勵的科研產業項目。(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對國家、省規劃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及科研平臺項目,省級層面配置能耗指標。(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擴大科技企業“初創起步期信用貸”“成長接力貸”“貸投批量聯動”等專屬產品和服務模式覆蓋面,用足用好“皖美伴飛”共同成長計劃專項再貸款,新增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貸款1000億元以上。(責任單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安徽監管局、人行安徽省分行)
五、加快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
16.全力支持打造汽車“首位產業”。省財政統籌安排20億元支持汽車產業七個生態建設。鏈接全球創新資源設立開放型汽車生態實驗室,單個實驗室每年度最高綜合補助3000萬元。重點圍繞輕量化材料、車規級芯片、下一代動力電池、新型充換電技術、智能駕駛體系等關鍵領域,支持組建創新聯合體,最高可按研發和設備投入的50%予以補助。支持各市對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予以補貼,每市每年度給予最高1000萬元補助。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舉辦新能源汽車展,最高給予1000萬元綜合獎補。加快培育發展氫能產業,支持建設氫能標準研究、中試放大、檢測試驗和安全運營監測等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綜合采取“貼息+補助”方式予以最高500萬元補助。(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
17.支持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省財政繼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壯大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規模,加快基金募投運營,促進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責任單位: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省財政廳)對產業基礎、新材料、中藥等領域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項目給予最高500萬元補助。對新材料領域重大研發產業化項目給予最高500萬元補助。對工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項目按年節能量采取退坡機制給予補助。(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打造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集群建設。統籌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等政策資金,給予新認定的國家級、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1000萬元、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500萬元補助,用于支持集群企業產業科技創新實體項目、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8.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落實技術改造投資稅收優惠和專項再貸款政策,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重點行業改造升級。(責任單位:省稅務局、省地方金融管理局、人行安徽省分行)實施億元以上重點技術改造項目1200項以上,新增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5000家以上。對獲得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的獎補300萬元,對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的獎補100萬元。(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支持建筑業加快轉型升級,推進中國建造(安徽)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積極培育特級資質企業。(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19.加快壯大數字經濟。實施數字產業能級提升等6大行動,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對符合條件的省級數字化轉型典型示范項目,單個項目給予最高500萬元獎補。支持建設一批數字化改造園區樣板,每個樣板最高獎補2000萬元。(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支持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安全可控技術以及通用人工智能其他路徑探索的應用研究,單個項目最高給予5000萬元補助。對特別重大的項目,省市可采取“一事一議”方式支持。(責任單位:省科技廳)新認定省級大數據企業300家以上,省級大數據產業園不少于5個。(責任單位:省數據資源局)
20.支持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對經評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自主供應能力的“三首”產品或納入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目錄的省內研制和省內示范應用單位,省財政給予最高1000萬元補貼。對省內企業投保“三首”產品推廣應用綜合險的,給予最高300萬元補貼。加大政府采購和國有企業采購等支持力度,將“三首”產品研制、示范應用情況納入國有企業綜合考核和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國資委)完善工業企業畝均效益評價機制和差別化政策,分類加強土地、用能、技術、金融等要素保障。(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科技廳、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加大“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力度,對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的企業給予100萬元獎補,對獲得國家級單項冠軍稱號的企業給予200萬元獎補。(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1.強化制造業發展服務保障。落實先進制造業企業、集成電路企業和工業母機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責任單位:省稅務局)保持全省制造業貸款年度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提高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占比。新增新型政銀擔業務放款1300億元以上,平均擔保費率不高于1%。(責任單位: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省財政廳)持續實施省制造業融資財政貼息專項。(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積極推進工業大用戶直供氣,降低供氣成本。(責任單位:省能源局)中小微企業地方水利建設基金按90%收取,水土保持補償費繼續按現行收費標準80%收取。(責任單位:省水利廳、省稅務局)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至1%的政策。對不裁員、少裁員的參保單位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支持經營主體穩定崗位。強化企業用工服務保障,深入推進“三級三方服務企業”活動。(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六、推動現代服務業提檔升級
22.支持打造服務業重點平臺。對新獲批的國家和省級冷鏈物流基地、省級集配中心,分別給予最高不超過500萬元、300萬元、100萬元獎勵。對新獲批的國家和省級示范物流園區,分別給予最高不超過500萬元、300萬元獎勵。對省級供應鏈服務示范平臺給予最高50萬元補助。(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對在運輸機場設立基地的運輸航空公司給予最高1000萬元/年的補助。(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支持生產性服務業領軍企業申報各類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創新基金以及重大科技專項。(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
23.加快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支持發展工業設計、軟件信息、科技服務等服務業,培育認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00個左右。大力培育“檢驗檢測+產品診斷”“源網儲+大數據中心”“智慧環保+環保管家”“會展+消費”等服務。對新驗收通過的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給予獎勵。深入推進國家和省“兩業融合”試點創建,培育“兩業融合”發展標桿單位20家左右,遴選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80個以上。(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培育省級商文旅融合發展集聚區30個以上。(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游廳)
24.打造服務業集聚創新產業集群。新認定現代服務業集聚創新區20家左右,省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給予獎補。推進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引育一批5A級物流企業。(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對物流企業自有(包括自用和出租)或承租的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減按所屬土地等級適用稅額標準的50%計征城鎮土地使用稅。(責任單位:省稅務局)
七、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25.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保障。加快推進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落實中央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產糧大縣獎勵等政策。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標準,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玉米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范圍,推動實現全省覆蓋。支持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和良種聯合攻關。穩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
26.推動農產品全產業鏈發展。全面推進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發展,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新建100個省級示范基地,做大做強徽派預制菜。支持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對新建的國家肉牛核心育種場每個給予200萬元獎補,對新建的國家核心種公牛站每個給予300萬元獎補。對企業新建或擴大肉牛屠宰加工產能,年度利用銀行貸款超5000萬元的,最高按照1億元貸款額度給予實際貸款額度1%的貼息補助。實施肉牛特色農產品保險,省級給予40%保費補貼。(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依托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設立“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等重點領域服務專區。(責任單位:省地方金融管理局)
27.深入推進“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省財政安排10億元左右支持建設和美鄉村省級中心村。在下達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限額內,按照平均每村1000萬元的標準支持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農村改廁與長效管護機制提升縣建設每縣(市、區)補助700萬元。省財政安排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33億元以上,優先支持聯農帶農、帶動就業等促進農民增收的產業發展,中央及省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保持總體穩定。(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
八、提升政務服務效能
28.實施營商環境對標提升行動。推動“全省一單”更高效能的實施,深化政務服務清單標準化業務支撐,提升“皖事通”“皖企通”功能,實現高頻事項在全省范圍內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深化綜合窗口改革,推行聯動審批、集成辦理,打造政務服務“總客服”,建立健全企業服務專區,提升政務服務線上線下幫辦代辦響應率、解決率和滿意度。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管理機制,加強線上線下政務服務業務協同,創新實施和復制推廣更多“高效辦成一件事”。在涉企“一件事”、公共服務事項、國家垂管系統事項等方面推動市場監管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拓展電子執照在納稅、社保、公積金等領域的應用。實施經營主體信用提升行動,培育新增8萬家A級納稅人等守信激勵對象,幫扶推動符合條件的經營主體及時退出嚴重失信主體名單,引導完成行政處罰信息信用修復。(責任單位:省數據資源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省稅務局)
29.提升惠企政策兌現覆蓋面。持續優化政策兌現流程,實現申報、審核和資金兌付“一網通辦”。對符合“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要求的,原則上1個月內逐條制定實施細則并“顆粒化”拆解政策服務,推行政策預錄入制度,依托“皖企通”統一發布和快捷兌現。建立省級惠企政策兌現“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工作推進機制,將“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情況納入省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責任單位:省司法廳、省數據資源局、省財政廳等)
30.強化政策統籌協調。嚴格落實政策制定前評估機制,加強社會預期引導,慎重出臺有可能產生需求收縮效應的政策,多出臺有助于需求擴張的政策。清理和廢止有悖于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規定。(責任單位:省有關部門)建立省級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工作機制,強化政策協同效應,增強政策取向一致性,推動形成政策合力。(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以上政策舉措自公布之日起實施,未特別注明時限的,有效期至2024年12月31日。本通知發布后,如國家出臺新的政策,按國家政策執行。